望江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韵生情趣诗意润心田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佳皮肤科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so_4655748.html

王佑*名师工作室

栏目:学员悟得

古韵生情趣诗意润心田

苏霍姆林斯基曾激情地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语文教学,理应努力的去开掘这种“美的清泉”,去实现学生在每个角落的诗意栖息。

那一节课,我就带着学生进行了诗意的换韵译文——微作文训练。

在进行《望江南》教学的译文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能迅速地对诗句作出解释,但都是随心而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破坏了诗词原有的美。

有没有一个可行的办法让学生在译读诗词时不改变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呢?

我首先想到了换韵译文!我顺势将前面同学的译文进行了修改:

(学生译写)梳洗打扮后,在望江楼上独自依靠栏杆远望。成百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缓缓的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修改展示)梳洗完毕,独自倚栏眺望在望江楼。千百只船全都过去却不见心上人的那一艘。斜阳的余辉欲落未落好似含情脉脉,江水无言悠悠不停地奔流。再看那开满白色蘋花的小洲,怎不令人愁断肠白了头。

我将两则译文让同学们朗读体会,说一说它们的不同。有同学说学生的译文是大家常用的直接翻译,有同学发现修改后的译文有押韵。

那译写的句子中,有哪些压韵的字呢?我引导学生找出押韵的字:楼——艘——流——洲——头,接着我提出问题: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些韵脚?

有同学说:“用了韵脚的译文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有同学说:“用了韵脚的译文读起也是有韵味的,不似我们译得那般随意。”

“我发现原词中有这些相同的字。”一学生兴奋地抢着说。

大家这才发现原词中有“楼——悠——洲”这些韵脚。这一下大家炸开了锅,像发现了新大陆。

接着,我继续改写:

(朗读展示)梳洗完毕,独自在望江楼倚栏远望。百千只帆一一过去都不是心上人乘坐的船舱,含情脉脉是欲落未落的斜阳,江水无言依旧悠悠地流淌,一看那开满白蘋花的小洲上,怎么不令人心急如焚愁断肝肠。

压韵的是哪些字?我问。学生纷纷抢答:望,舱,阳,淌,上,肠。有什么发现没有?“没有用原韵,换韵了。”学生在感知中发现。我顺势将学生的发现变成体验:一般来说,以用原韵为好,也可换韵。我们来换韵试一试。

当学生的热情被点燃,就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有些学生迫不及待地开始动笔。学生在好奇心、好胜心的驱使下,积极思考、比较、甄别、选择、用心推敲、锤炼、运用文字,这样的练习过程,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不一会,好多精彩的,有韵味的,富有意境的译文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学生展示1)匆匆梳洗过后,独自倚靠在望江楼。无数船只经过,却不是载着我心上人的那一艘,斜晖下含情的我静静等候。江上的微风多么的轻柔,滔滔的江水依旧悠悠的向前流,可谁明白我心中那剪不断的相思愁。

(学生展示2)梳妆打扮完毕,望江楼上倚立。来往的船帆前行,只有孤独的我在意。阳光微弱、柔情美丽,不见心上人来迎。江水落寞远逝,白开花勾起回忆,怎不叫人愁苦无力!

这时,学生对诗词内涵与意境的感知是自己独特的体验,更是自己语言表达的再创造。学生虽处在摸索状态,但那种泛灵的感知状态、积极的思维状态、主观的审美状态,会激发出他们更浓厚的兴趣与热爱。

这个时候是突破的最佳时机。

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对文言文的翻译要字字落实,不得有误,是硬指标。但诗词的译写,以意明好懂为目的,最好是保持诗词的基本特点,即用韵,有韵味。简单说叫“韵译”。那么,什么是“韵译”呢?“韵译”就是在保持古文原意的情况下,完整地译出原文并传递出原文的味道和意境,让人读起来有诗意。

我又以唐朝李白的《静夜思》为例,进一步感受韵译和直译的区别: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抬起头看那窗外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直观的比较,学生明白了韵译的深层次要求:除了做到押韵以外,还要准确地传递出作品的意义,同时还要求尽可能地传递出诗的韵律、节奏和基本特色。

感知过后,体验再出发。同学们尝试着用诗的形式来译写《望江南》。整个过程,同学们兴致盎然,认真创作,虽然学生的水平不一,甚至有些译文略显稚嫩,但却是他们感受、酝酿、表达、创造的过程。

(佳作展示)

梳妆打扮早出门,

等待我的心上人。

独倚江楼望千帆,

从早到晚不见君。

余辉脉脉似含情,

江水滔滔无穷尽。

江中洲上开白蘋,

令人肠断不欲生。

这是学生体验的挥洒才思的愉悦与激动,更是令人欢欣鼓舞的诗歌再创作。

黄厚江老师说:“所谓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就是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古诗词的鉴赏,应该在品味语言,创造语言的基础上发展思维。

肖培东老师说:“学诗读诗,重要的是把别人的诗读成自己的诗,那才是真正的解读。”是的,要想让学生真正解读,就得启迪学生的智慧;要想让学生真正解读,就得唤醒学生的创造天性;要想让学生真正解读,就得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会学生学。学生学什么呢?我认为除了学知识,更重要是学方法。换韵译文,就是一种是诗意译写的方法,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视角与感悟,注重了学生的审美鉴赏与素养提升。

当然,一节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论什么训练,讲究角度与方法,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学习方法,举一反三,达到终身受用的目的才是关键。如果说这节课学生从中获得了一种认知,一种意识,一种对诗词的感悟能力,以及“诗歌再创造”能力的提升,那就是一种收获。

要想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应将这节课所探寻到的一点收获推广到每一节诗词鉴赏课,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再寻求其它的途径,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认知,拓宽学生的思维。

古韵生情趣,诗意润心田。让学生浸润在诗歌的意韵与意境中吧!那或柔美或婉约或铿锵或豪放的词章,将会溅落在孩子们记忆的长河里,激起诗意而遥远的绝响!

作者简介

谢大静,石首市文峰中学语文教师,石首市先进个人,石首市优秀教师,石首市命题小组成员,荆州市中语会会员,湖北省王佑*名师工作室成员。各类竞赛课多次获石首市一等奖,年获荆州市说课竞赛一等奖,年获荆州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与朱元思书》获“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新教材解读工作,在中国教师研修网录制全国中学语文示范课《卖炭翁》,录制说课《唐诗二首》《学习缩写》等;参与《1+X语文深度学习方案》《语文周报.作文金刊》等书籍的编写工作。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一等奖。

撰稿:谢大静

编辑:张杰

审核:黄祥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